發燒在醫學上,代表有「外來毒素」或「內生毒素」侵入體內,進而誘發一連串白血球清除毒素的反應,導致體温上升。

  尤其孩子體温調節中樞尚未發育完全,體温不穏定是極為尋常的狀況,所以發燒幾乎伴隨孩子一起成長。

  但我們對於發燒的認知與處置,常過度緊張,害怕會燒壞腦子的人,多如口驚弓之鳥,總是要求醫師,立刻退燒。所以許多時候,醫師的處置是在治療家屬的焦慮,而非治療孩子。

  一般而言,嬰兒出生至六個月,是以母親的免疫力來度過這段初生的考驗;之後母親抗體消失,才逐漸以自己的免疫力來對抗病菌。所以傳統預防接種,也是利用引進減量或減毒的毒素,創造孩子體內自身的抗體,以便迎接未來生命中的各種大小考驗及嚴重無情的災疫。

白血球在新兵訓練

  簡單的說,發燒代表另一種觀察與含意;孩子在不斷接受外來物質入侵後,白血球所進行的一場又一場的新兵訓練歷程。

  不論是病毒、細菌、寄生蟲、食物等侵入,白血球藉著一回生、二回熟、三靈巧,加強訓練、增強記憶與抗體,然後成熟完備;孩子發燒一次,就提昇一次免疫力,直到逐步完成。

  自古兒科稱為「痘科」「疹科」,憶及孩提時,孩子成瘡癰癤疔、出疹子的情景,總以「臭頭洪武君」自嘲;或兩管鼻涕直流,這些都是童年的寫照。而就代表他們的白血球正在皮膚或呼吸道中接受新兵訓練。

  如今孩子,只要發燒、出疹子,父母就心急如焚,要求醫師「三管齊下」-退燒藥、抗生素、類固醇一樣也不會缺少。

  孩子平靜的外表、漂亮白皙的膚色下,深藏著沒有機會操練的新兵-白血球。因為他們方才接到毒素侵入的訊息,就被迫棄械投降或抑止出征...新兵永遠無法得到完備訓練,任務沒有一次完成,免疫力也就無法隨著歲月,逹到健康成熟。

  他們的燒是退了,疹也不發,但感冒不斷、發燒也不斷;在一次次「息燒寧人」後,逐步釀成日後的「重大傷病」,如肺炎、腦炎、血癌的悲劇。

  對於發燒,我們應本著「毋縱毋忽」的中道處之,認識發燒的本質,萬不得已切勿濫用退燒藥、抗生素與類固醇。

  我們應細心照料孩子,讓痘子發得熟透、完全,讓白血球在一次次新兵訓練中,成熟茁壯。雖是臭頭洪武君,也比體弱膚白的破少年為勝。

待續「應當警覺的發燒、應有的正確觀念和處理原則」之轉載~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錦上添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